时间:2023-04-24 阅读数:0 作者:中学部
优秀者拥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习惯。是这些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,让他的优秀成为一种自然。那么,如果我们要找出核心习惯,会有哪些呢?重点归纳为四个核心习惯:珍惜时间的习惯、保持专注的习惯、深度学习的习惯、合理归因的习惯。
(一)珍惜时间,让生命保持紧张感
珍惜时间就是要让你的生命保持紧张感。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叫珍惜时间,紧张感是什么意思?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,也是一种秩序感(忙而不乱)。让生命张弛有度,以一种有节奏的方式保持活力。
我们把人生想象成一场足球赛。在这场足球赛中,你必须保持紧张感,时时刻刻处于跑动的状态。当你带球射门之际,必须拼尽全力;当你跑位、截断时,也必须拼尽全力。射偏了,被截球了,你会沮丧、痛苦;射进了,截了别人的球,你会快乐、兴奋。这种兴奋的感觉 就像上瘾,把你情不自禁地卷入游戏,不能自已。但是,保持紧张感,并不意味着一直是紧张的。在90分钟内一直保持百米冲刺的速度,这是不可能的,你会被累死。快跑与慢跑,奔跑与停顿,就构成了动静相宜的生命状态,这就是紧张感,这就是节奏感,这是秩序感,同时也是自由感。在这样的运动中,你感觉到了力量、自信以及团队合作带来的共同体的感觉。
现在的许多孩子,做的事很少,剧的题实际上也很少,但总觉得负担很重,为什么? 就是没有找到学习的节奏感,适度的紧张感。
(二)保持专注的习惯
专注,就是一种智力的紧张感。
我们想象一下,一头狮子或老虎,在面对大型猎物的时候,会立刻紧张起来。紧张的标志是什么?视线会变窄,注意力会聚焦,全身肌肉会紧细,情绪也会起变化,处于适度的焦虑状态。一切都在为扑向猎物的那一瞬间做准备。这就是专注,是集中所有的生命能量,朝向一个目标发起冲击的行为。
专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。
现在的孩子很难专注,有人归咎于电子产品,其实不是这么简单。专注的最大杀手,不是电子产品,而是被动学习。有些孩子在做有难度的数学题的时候,有些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,往往都很专注。因为专注需要忘我,只有忘我,才能确保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事情本身上,集中到学习本身上。
为什么被动学习的孩子很难专注?
因为他潜意识里抗拒学习,这种潜意识里的抗拒,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负能量, 一股逆流,妨碍他的理解与发挥。不仅如此,他还无法轻装上阵,还需要有盾牌来抵抗各种来自外部的压力。他要对付父母、老师,这些都要消耗能量。这样无穷地消耗下来,他能用于学习的注意力就远远不够了。如果学生是一种散漫的方式在学习,时间用完了,但效果微乎其微,就像一个漫不经心的射乎 ,子弹打光了,但没有几颗正中靶心。
举个例子,有个初中学生发现有道数学题不会做,跑到办公室问老师。老师说:“你把题目给我读一遍。”学生读完了,然后自己说:“哦,老师我会了。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?专注,就是耗尽我所有的能量, 直到抵达我可能性的上限,如果还解决不了,再去问老师。但是这样做的学生有多少? 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放弃,就寻求帮助,这训练不出专注力。
散漫的习惯一旦养成,到了关键的时候,甚至到中高考的时候,就紧张不起来了。所谓的紧张不起来,是指智力紧张不起来,注意力调动不起来,紧张的只是情绪,是产生的焦虑。
有的家长反对外部控制,觉得孩子不自由,真正的热爱,一定来自自由。但是,我们想象一下,假如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会出现什么情况?成才的概率很低,大部分孩子最终会失败。为什么?因为你强调的只是消极自由,是不于预。但教育所谓的自由,更多的是积极自由, 是培养孩子对于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把握感。你不能从“一抓就死”,走向“一放就乱”教育就是一种收放自如的艺术。我们有时候会说,必须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保持平衡。孩子的主动性或能动性,是一种“被动的能动性”。换句话说,没有限制,就没有自由。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怎么限制,什么时候限制,限制什么。
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?让学习和生活规律化,是专注的保障。培养专注的核心是通过让孩子完成有长度的任务。如果只是指责或简单地要求,期待孩子专注,这是做不到的。
那么成人能做什么呢?两件事:1. 影响他的潜意识;2. 影响他的意识。
怎么影响他的潜意识呢?消极的方式,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,通过环境暗示和引导孩子;积极的方式,就是通过榜样来影响孩子。举个例子,如果你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,一家人都热爱学习,那么,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热爱学习,认为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事情,这是环境影响。积极的方式,是你陪孩子或让孩子读大量的童书或传记。因为孩子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字句,潜移默化地树立优秀者的自我镜像。童书或故事中的主人公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,成为孩子理想中的自我。
怎么影响他的意识呢?
1. 为他树立目标,培养他珍惜时间的习惯、保持专注的习惯、深度学习的习惯,以及正确的自我归因;
2. 在他遇到重大困难或走弯路时,当头棒喝,帮他分析利害,让他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。
(三)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
我们讲珍惜时间,是从外部安排的角度来讲;讲专注,是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讲,那么,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来讲,或者说最核心处仍然是深度学习。哪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,应试高手,也必然具有深度学习的特征。
我们在讲深度学习的时候,主要是指一种深度学习的意识和习惯。
那么,深度学习有哪些特征呢?
深度学习存两个特征,就是研究与思考。
我举个例子, 一般水平的学生,你给他一道题目,或一张试卷,他做完就完了。但优秀学生会举一反三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举一反三”呢?“举一反三”的本质,是间题及解决方案的抽象化,说穿了,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。
一般学生,你给他讲一道题目或给他一道题目,他一听或一看,哦,会了,这道题目就放过去了。然后,遇到相似的题目,变化一下数字,他会做,这叫路径依赖。但是,你稍微改动一下条件,他就不会了。有时候,你甚至稍微改变一下语境,他就不会了。请问,为什么?
因为他的抽象思维是不完备的。在抽象思维不完备的情况下,学生会将一些非本质特征当成本质特征,从而干扰了抽象过程,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。换句话说,学习不充分的学生,会用过多的参数来完成任务,而学习充分的学生,能用较少的参数完成任务,因此更高效、更灵活。
(四)合理归因,训练孩子成长性思维,避免固定性思维
最后一个习惯,合理归因的习惯,要训练孩子成长性思维,避免固定性思维。
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的数学老师不好,这对孩子的数学成绩会有影响,那么,孩子会怎么来归因?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?
孩子可能会想,“我真倒霉,遇到这样的数学老师。这背后的模型,就是“因为……所以我不能”。 孩子可能会减少在数学上的投入,结果数学成绩进一步下降。
但是,孩子也可能想,数学老师不够好,帮不了我什么,所以,我要 在数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,以免成绩落下来。结果,孩子的数学成绩,大概率地比数学老师好的情况下还要好。有两个原因: 一是数学老师不好,促成了孩子的自主钻研,提升了数学能力;二是数学老师不好,其他孩子就不喜欢数学,而你的孩子在数学上用力钻研,结果脱颖而出,数学成绩的相对名次大夫提升,强化了自信,形成良性循环。家长也一样。如果孩子的数学老师不好,家长会抱怨。然后,家长的抱怨会被孩子听到,孩子数学不好,懈怠了,就有理由了。因为孩子会心安理得地想:我数学学不好,是因为运气不好,没遇到好的数学老师。
家长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或否定老师,是一条绝对原则。
从培养习惯的角度讲了四大核心习惯:珍惜时间的习惯、专注的习惯、深度学习的习惯,以及合理归因的习惯。
撰稿人:陈洪峰